日期:2022-03-15 15:11:35 浏览:1189
金融企业文化源于金融实践,反过来指导金融实践,同时,又随着金融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优秀的金融企业文化,必将推动金融实践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我国各金融机构都在自己的经营管理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基本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企业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确立了企业文化的重要地位,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质的企业文化体系。
01 审时度势,加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需受到高度重视
年前,在中国金融政研会的支持下,我们与其所属银行、证券、保险类的近20家金融机构企业文化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大家基本认为我们的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发展还很不平衡,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金融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金融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指导思想不够明确,片面追求表层和形式的东西;有的金融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存在脱节现象,缺乏常抓不懈的机制;有的金融企业甚至把企业文化当成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有的金融企业甚至认为企业文化是政工部门和政工干部的事。这些都是在当下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肩负着重要的政治经济使命,面对数月疫情造成的全球经济衰退、就业保障、社会稳定等,提升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加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是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的现实要求。搞好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经营管理,是思想政治工作和经营管理相结合的切入点。搞好金融企业文化建设,能够创新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建立符合新时代要求,适合自身发展规律的金融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含量和有效性。
02 扎实学习,壮大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实践者队伍
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金融企业的实践对金融企业文化人才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加强学习无疑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除了各金融企业的政工干部要深入学习找出问题提出优化设想后邀请宣传、工会、企业文化建设等相关部门干部一起研究制定解决方案,也可采购第三方专业机构来出谋划策。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如果不善于应用所学的知识,无论读过多少书,学习多刻苦,也难以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也不可能获得实际的效益。要在学习中加快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把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研究金融企业文化建设和经营管理中的各种重点、难点问题,努力把学习的成果转化推动企业大发展的实际本领。
03 践行普惠,向加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金融是一个大的概念,对普惠金融内涵的理解可以从历史和多元金融角度。从多元金融角度,普惠金融不局限于银行,还包括证券、保险、信托、PE等方面。利用直接融资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我国当前经济复苏并发展亟需解决的又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普惠金融发展的核心问题。利用资本市场,以直接融资促进间接融资发展的思路无疑是一个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新途径。利用资本市场为小微企业融资,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满足小微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而且通过自身财务状况的改善也能够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进一步满足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这种做法一是可以促进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促进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二是可以促进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三是可以将风险分散于全社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风险过于集中于银行系统而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潜在风险。当然,也要因地制宜发展普惠金融,我们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按照各地不同的经济特色,解放思想,发展各具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之路,地方政府在信用征信和信用担保方面更要主动积极作为。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在“数字普惠金融”和“投贷联动”等方面践行普惠金融,市场的实践更加丰富,上海证交所、上海保交所、上海票交所、上海股交中心等金融要素交易平台,以及金融数据服务机构如上海大数据中心均从各自功能角度践行普惠金融,丰富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内涵,尤其是数字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和金融科技创新方面,上海走在全国前列,正在成为中国本土原创的金融品牌和上海新名片,在助力人民美好生活的同时,假以时日,数字普惠金融可望从上海借“一带一路”等走出去,反哺国际社会,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添普惠金融元素,这离不开更基础的金融文化层面进行配合,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文化的“人民性”、“包容性”,而非西方文化曾经的“侵略性”和“掠夺性”内涵。
个人以为,建设优秀的金融企业文化,首要的因素是人,是金融企业管理者,他们的价值观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基调,他们的观念创新带动企业文化的更新,他们的素养不断完善必将促进金融企业文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