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资讯 > 企业文化策划 >

海尔集团企业文化建设方案解析

日期:2019-12-08 16:18:12 | 人气:

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是决定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今天来讲一下海尔的企业文化,通过对海尔企业文化案例的分析,向您展现一个20多年前一个濒临破产的小厂如何发展成为如今的跨国集团,根本的原因除了海尔人的努力以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海尔优秀的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是一种怎样的力量?

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形力量,它就像一只无形看不见的手指挥着所有员工的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引导到实现企业的目标上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企业不断的充满活力得以生存和持续的发展。企业一旦建立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全体员工的思维模式就会不由自主地受企业文化的影响,使得员工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符合企业文化理念,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单单靠着强大的企业文化,就能够在遇到危机时顺利度过难关,从而获得新的发展契机。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对企业的管理和品牌形象的提升有直接的影响。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是企业核心力量的诠释。核心价值观也成为“关键信念”,它是一个组织所拥有和信奉的原则,是一个组织最重要的和永恒的信条,是不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的原则!企业文化的功能型和作用得到了企业管理者的普遍认可,当前正在市场经济中掀起一股建设企业文化的浪潮。

 

二、海尔的企业文化是什么?

·   海尔的企业精神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

敬业报国的核心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海尔就是要用最好的产品和服务诚信于消费者,诚信于社会、诚信于国家。这一企业精神是海尔人勤勉敬业,报效国家的体现。追求卓越的核心是创新。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拒绝平庸,最终实现自我超越。同时,海尔集团意识到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信誉是企业的根本,产品合格不是标准,用户满意才是目的。营销不是“卖”而是“买”,是通过销售产品的环节树立产品美誉度,“买”到用户忠诚的心。与此同时,海尔集团的工作作风也有了更深的价值取向。“迅速反应,马上行动”,是海尔创造比较优势、冲击国际市场的速度利器,以跨越式赶超作为动力。

 

张瑞敏在谈到企业的速度的最终反映时,指出企业速度的外部表现是企业新产品开发、对市场的供应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等方面,而内部表现是企业内部每一个员工的工作效率。这一作风使海尔集团的每一个员工都时刻处在一个积极的工作状态上,以尽可能的高效率完成工作,创造出更多的成绩。

张瑞敏基于此创造了两个管理理念,一个是“斜坡球论”,另一个就是“日清日高管理法”。斜坡球论指的是企业如同一个爬斜坡的球,受到来自市场和内部员工惰性形成的阻力,如果没有一个向上的动力它就会下滑,这个向上的动力就是对于员工的管理。日清日高管理法也称为“OEC管理模式”,它的意思就是全方位对所有人每天所做的每件事进行控制和管理。按照张瑞敏的解释就是:今天的工作必须今天完成,今天完成的事情必须比昨天有质的提高,明天的目标必须比今天的要高。

 

· 海尔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是创新。

在海尔集团的整个发展中,创新变革一直贯穿其中。张瑞敏说过:“企业一旦站立到创新的浪尖上,维持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要持续创新”。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持续的创新伴随着海尔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比如从砸冰箱的名牌战略到“砸仓库”的全球化战略阶段再到如今“砸组织”的网络化战略阶段,海尔始终不断的创新,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体系更是颠覆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很好的适应了互联网时代对企业的要求。

 

三、海尔发展阶段及文化层次?

·  海尔的五个战略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名牌战略发展阶段(1984~1991年)

第二阶段: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1~1998年)

第三阶段: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1998~2005年)

第四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发展阶段(2005~2012年)

第五阶段:网络化战略发展阶段(2012~)

 

·   海尔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

在张瑞敏的定义中,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最核心内容。海尔集团的企业文化主要有三个层次,最外层的文化是物质文化,体现为海尔的发展速度、产品和服务质量等;中间层是制度行为文化;最核心的是价值观,即“敬业报国”、“追求卓越”、“ 海尔真诚到永远”等精神文化。

 

那么,海尔集团的企业文化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体现呢?为了将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转化为文化表象,海尔建立了相应的企业文化物化体系,具体表现在规章制度、企业英雄、行为方式、企业仪式和企业标识等五个方面。比如在规章制度方面,明确昭示出企业允许和反对的个人和组织的行为,将价值观和原则有效地贯穿到日常的管理制度和流程中,这包括10/10原则和80/20原则。前者指企业中有10%的人工作成绩最优,10%的人工作成绩最差,通过用最优者的经验去帮助最差者,以提高整个团队的工作业绩;后者是指关键的少数制约着不那么关键的多数。从管理的角度来看,管理人员是关键的少数,而多数的员工是从属地位的。

 

可以看出,海尔集团的成功得益于企业的文化管理。海尔的文化管理是基于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从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人手,培养企业组织的共同情感、共同价值、以形成共同的文化,同时密切结合社会的现实,兼收并蓄、创新发展,把企业管理的软要素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激发员工的自觉行为,最终达到全面提升管理效率的目的。

 

四、海尔的企业文化目的?  

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靠人,人不仅是形成和发展企业文化的主人,也是将抽象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和经营理念通过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的载体。所以真正的企业文化应该是获得全体员工的认同,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最终形成员工统一的行动。按照海尔的说法,做好企业首先要做好人。“如果每个人的潜能发挥出来,每个人都是一个太平洋,要多大有多大”。张瑞明认为,企业首先要对得起员工,员工才会对得起企业。

海尔集团认为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人具有主动性,只要为员工创造了合适的条件和环境,员工就会自发的不断适应新环境新变化,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企业宝库。

海尔集团充分认识到了人的重要性,也恪守人本主义的管理哲学。认为在与其他资金技术力量雄厚的优秀的企业竞争时,只有靠人的优势。认为海尔的员工都是可造就的人才。领导者就是要想法设法,努力把每一个人的潜能都激发出来,创造合适的环境让员工积极投入到公司的日常工作中去。为此,海尔制定了许多制度来创造有利于员工发挥能力的环境:如通过公开竞聘上岗,轮岗等制度促进人才的公司内部合理的流动。这些制度使每个员工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实现自身价值,从而积极主动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张瑞敏认为企业需要有强大的凝聚力让优秀的人才汇集,产生聚集效应。而提高员工凝聚力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给予员工当家作主的权利。为此,海尔给员工创造“自我设计”的机制,海尔设立了“海尔奖”和“海尔希望奖”,重奖在发明创造中具有突出贡献的人才。

正因如此,张瑞敏为海尔设计一种文化“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在企业内部营造了一种尊重人、信任人、关心人、理解人的氛围,让每个员工都热情投入充满理想色彩的伟大事业,使管理的艺术和心灵的需求更加和谐、完美地统一起来。”

 

五、海尔的企业文化案例启示

海尔企业文化是海尔成功的秘密,海尔企业文化是被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领导人创新的价值观,是在二十多年发展历程中慢慢沉淀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引领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

海尔企业文化最大的特色是员工的普遍认同和主动参与。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和海尔的发展目标紧紧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个人价值也得到最大化的实现。这是海尔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

企业的文化,企业的价值观念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具有重要的作用,甚至在一定时期内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性因素。过去看一个企业的业绩仅仅看帐面,而现在更多地要看企业的文化及由此产生的凝聚力,这是企业能否持久发展的关键。海尔从开始就塑造了良好的企业文化,它成功了。

海尔张瑞敏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很早就认识到塑造企业文化是企业高层领导的最重要的责任,而且把创建企业文化看作是一个紧迫的业务问题,并一直致力于对企业文化的设计、阐释和发展,从而创建了独道的海尔文化,使海尔由弱到强,走向世界。张瑞敏不仅设计了海尔文化,而且十分懂得如何推行他的经营理念,他重言传,常常用员工可以理觧的格言和故事灌输他的复杂的经营理念,他更重身体力行和身教,常常以自已的言行影响和教育员工;他十分重视与员工的沟通,认为沟通比权力更重要。从海尔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看出:在创建企业文化过程中,企业领导的责任是何等的重要,其言行的作用又是何等的重要。

 



继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发展湾区经济”之后,在今年珠三角各地市召开的两会上,融入或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被写入了佛山、肇庆、江门、东莞、珠海等多地的政府工作报告。

这意味着,打造湾区经济将成为下一阶段珠三角地区的重要发展战略。作为首个国家明确定义的“湾区”,珠三角湾区也承担着为全国一些沿海地区发展湾区经济探路的重任。

珠三角“湾区”

在国际上,“湾区”一词多用于描述围绕沿海口岸分布的众多海港和城镇所构成的港口群和城镇群,而衍生的经济效应则称之为“湾区经济”。

国家发改委于上月印发的《加快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提出,2017年拟启动珠三角湾区、海峡西岸、关中平原、兰州-西宁、呼包鄂榆等跨省域城市群规划编制。

“珠三角”或“珠三角地区”表述为“珠三角湾区”,这在国家文件中首次出现。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珠三角湾区”城市群将把珠三角9市和香港、澳门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粤港澳地区共同编制,最后由国务院批准。

事实上,“湾区”的概念并非首次提出。我国一些港口发达的城市,如广州、上海、深圳、珠海、东莞、台州等,早已加入发展湾区经济的行列。

暨南大学教授、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此次发改委文件的提法,符合我国高新技术总的发展战略,将带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和过去不同,高科技的发展需要依靠高科技人才,人才喜欢集聚在气候环境条件好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就是湾区。正如旧金山湾区,因气候环境宜人集聚了高科技人才,故科技发展迅猛,这一点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同样也引起了中国的关注。”

GDP总量超西班牙

不仅是珠三角,我国还有渤海湾、杭州湾、胶州湾、北部湾等众多湾区。其中,目前发展比较好的是以北京和天津为“双核”的环渤海湾区,以上海为核心的杭州湾湾区和珠三角湾区。

“相对来说,珠三角湾区的城市人口密度高,所含的11个城市发展均已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而且珠三角的科技发展要素更加全面——既有强劲的高科技,也有传统的制造业、服务业等。”胡刚分析道。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彭澎则认为,因为港澳,珠三角湾区和国际对接更为便利,这也是其优势。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首个国家层面确认的湾区,珠三角湾区更是被寄予了对标世界级湾区的厚望。

上述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提到,从世界各国城市群发展的空间格局来看,沿海湾区城市群是发展条件最好、最具有竞争力的城市群。珠三角湾区城市群最具有这样的国际化特征。他认为,珠三角湾区今后会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群地区,也是创新能力最强和最开放的城市群地区。

记者梳理各地统计局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发现,2011年到2015年,珠三角湾区的地区生产总值逐年上升,从2011年的6.24万亿元人民币增长至8.44万亿元,约合1.22万亿美元。这一数值与2015年排名第13位的经济体澳大利亚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超过排名第十四位的西班牙238亿美元,相差排名第十二位的俄罗斯1000亿美元。

应重视湾区“宜居”

相比对标的三大世界级湾区,珠三角湾区的产业存在结构单一和科研能力不足的问题。胡刚表示,珠三角湾区的产业结构还是偏向于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占主体,同时,在高科技产业上仍有一定的差距。

“深圳的高科技主要是应用型技术,它的原创性技术、研发能力离旧金山湾区的硅谷还有很大的差距。整个珠三角湾区的科研、创新创业环境也还有待完善。不过,珠三角湾区在产业分工上已较为明确。”胡刚说。

另一方面,在打造湾区经济的过程中,一体化建设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湾区”比“地区”城市间的界限更模糊,更强调融合发展,比如基础设施互通、公共服务均等、消费水平相当。

此外,作为湾区的第三大标签,珠三角湾区还不够“宜居”。广东省政协委员李志明就对记者表示,政府所有的决策都应当以“人”为中心,从居民的需求出发,这样方向才不会错。

上海企业文化策划